什么是排卵期?排卵期出血的发生机制是什么?
定义:在有规律的两次月经中期,即排卵期,由于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,使部分女性的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,而出现子宫内膜脱落,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出血,称为排卵期出血。
让我们根据以下图片更好的了解一下什么是排卵期,及排卵期出血的发生机制:
临床表现:一般发生在规律的月经周期的第12~16天,一般历时数小时或2~3天,不超过7天,量明显少于正常月经出血量,出血可自行停止。可伴有轻度的下腹部不适或者腰部酸痛,也可无伴随不适。
治疗:可以口服小量雌激素。例如补佳乐,从月经周期的第8~10天开始服用,服用3~7天。也可服用少量止血药物,对症治疗。
预后:排卵期出血一般是偶尔发生,出血量少,有的仅为咖啡色分泌物,多数2~3天可自行停止,可以观察不予处理。对有持续排卵期出血的女性,因发生在排卵期,通常会干扰受孕,需在排除其他疾病后,予以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。
预防:
1、了解排卵期的生理,注意排卵期保持精神愉快,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,注意保暖,避免寒冷刺激,避免过劳。
2、注意排卵期卫生,预防感染,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,出血期禁性生活。
3、排卵期不宜吃生冷、酸辣等刺激性食物,多饮开水,保持大便通畅。
排卵期出血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疾病,也不是怀孕的前兆,但是如果出血量较大、淋漓不尽,还是要及时医院就诊。